生活裡的美

Janice. C
Mar 8, 2021

昨天臉書提醒四年前我發了一個影片,那是在巴黎的Saint-Lazare火車站裡,兩個人彈琴的影片。大概不止是法國,歐洲很多地方都處處有音樂。這是生活在法國時,我非常享受的一點。在火車站、地鐵站、路邊,隨時都能見到有人演奏樂器。我也常常看得太入迷,甚至好幾次駐足過久,因此差點上班遲到。

-

我收到朋友傳來一則訊息:「看到你的影片,剛好我今天聽podcast,聽到有一個來賓分享她在法國的工作,她說法國職場是比較講究階級的,和上司說話會敬語,假日想打給同事問問題也是會講究禮節,要閒聊問候一下才可以切入主題。

我覺得這跟華人文化其實蠻像的,在乎禮節與形式。 其實我從小受的教育很在乎禮節跟敬語,只是身邊很多人都不是,我常常會被大家說我說話重視咬字太正經拘謹,我曾經有一度很想要改變自己這個習慣。

我發現現在很多人常以「我很直接」來包裝粗魯,把刻薄當幽默(我有時也會不小心這樣,該反省),體認到這樣的現象後,我反而還是想當那個「拘謹的自己」。 不過事情就是這樣,過與不及的不好。

她還說到,去巴黎生活後,覺得這座城市吸引人的是它的文化涵養,當地朋友間的交流使自己本身的文化涵養也要提升。她的朋友會對於她的文化背景很有興趣,分享中文字的意涵都讓他們覺得很有趣。我覺得蠻有意思的,也更能深刻體會你為什麼那麼喜歡巴黎的生活。」

-

我覺得法國算是蠻傳統的,尊重傳統、本質。 那天和也在美國的法國朋友聊天,他說在法國時喜歡喝摩卡,但在現在都不會點摩卡了,因爲法國的摩卡多是用真正的巧克力或純可可粉去融,在美國的咖啡店大多使用巧克力糖漿。

這件事和其他的很多例子,都令我覺得美國似乎很講「效率」,雖然很practical, 但也犧牲掉非常多品質和細緻,以這個例子來講還有健康。

發音也是一樣,雖然不標準也能溝通,但盡量接近精準地發音,那是對一個語言的尊重,也是對美感的追求。某些人就是有些音發不出來,那沒辦法強求,但是我還是希望盡力把音發好,特別是自己的母語呢!

-

說到我非常欣賞法國人的一點,就是「好好過生活。」

我剛開始上學時在魯昂,約離巴黎ㄧ小時多的火車時間,很多同學是巴黎人,平時住魯昂,週末回巴黎家。我從小聽到的就是「學生ㄧ切從簡、好好念書」,但見到那些同學都從巴黎的家帶好多東西(小櫃子、地毯、ㄧ堆照片相框、中大型裝飾品…)把在魯昂的小窩也弄得非常cozy.

那對當時的我是個震撼,起初我想:「週末就要回巴黎,平時白天上課,還有很多party, 在住處的時間不會太長,而且學期末要搬那麼多東西回巴黎也太麻煩了!」 但我很快地就很欣賞他們這種態度,就是很認真的過生活,不委屈自己的心情和身體,讓身心都感到舒服。

在法國我最喜歡的,就是「好好地投入和享受當下的ㄧ切,把生活每一個細節都過好、過美。」生活在巴黎的日子裡,我時常感覺到「美」,那種美,不是束之高閣難以親近的那種,而是完全融於日常中每一個環節的美。就是「不馬乎、用心過生活」吧。

--

--